Q: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页)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贾谊传》)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老父:指老人。③吊:哀悼,吊唁。④垢(gòu):通“诟”,辱骂。⑤患处之: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⑥意益下:指为人更谦恭。⑦心益小:思想越谨慎小心。

1.下面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国吏民皆来贺     有老父粗衣

      B.视之,自以为不如       吾与徐公美 

      C.朝服冠     有一老父粗衣

      D.徐公不若君之也      吾妻之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A.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B.宫妇左右莫不王(           )

      C.数月之后,时时而进(            )

      D.敬受命,愿闻教(            )

3.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4.甲、乙两段所谈的都是“进言纳谏”之事,其中“邹忌”和“老父”的劝说方式有什么不同?二者的成功劝说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对258人提供帮助

正确答案:1C2A闻:使……听到 B私:偏爱 C间:间或,偶然。 D余:其余的。3(1)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2)身份显贵以后就对别人傲慢的人,老百姓就会离开他。4邹忌用暗示、类比的方式委婉规劝,易被人接受;老父以吊唁这种极端的方式规劝,有极强的警示性、寓意性,但不容易被人接受,若不遇贤者,恐有祸患。     启示:一是被劝者要从善如流,虚心、诚心接受他人的规劝。二是劝人者要敢于进言,天下人管天下事。三是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

相关问题

  •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节选自《公羊传》)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2)然后襄公鼓之    鼓: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2)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 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答: 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1—5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请广于君(广:扩充)B、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谢:道谢)C、大王加惠(加惠:给予恩惠)D、秦王怫然怒(怫然:盛怒的样子) 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A、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3、翻译下列句子。(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文章第一段,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实际是包藏祸心,以强凌弱?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 (填人名)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唐雎在这次外交事件中的说话技巧给了你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可爱者甚蕃_________ (2)亭亭净植___________ (3)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在《马说》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教颐借“莲”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
  •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的字。 ①可爱者甚蕃 蕃:__________ ②濯清涟而不妖 濯:________  ③不蔓不枝 枝:____________ ④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__(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①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_ ③而名之不可_____________ ④莫能肖也_______________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3.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纯以情韵胜      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     辍耕之垄上 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___________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___________ 。 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性。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 , (朝代)著名田园诗人。2.下列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语。(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4.解释下列文言语句。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果,寻病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下面的古诗,对比这篇文章,回答问题。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从《桃花源记》与《归园田居》对比来看,描写的生活有怎样的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桃花源记》的主题来看,诗人为什么向往诸如《归园田居》那样的生活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鄙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蓸刿论战》选自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和文学著作《 》。本文记述了(战役名)是古代一个著名的战例。2.下列各组加划线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公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B.战于长勺 生于忧患C.登轼而望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战则请从 民弗从也3.下列划线词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可以一战B.肉食者鄙C.下视其辙D.牺牲玉帛 4.翻译句子。(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联系我国汶川、玉树地震及西南干旱的实际谈谈党和国家领导人如何做到取信于民的? 答: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神、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  遗: (2)试用于昔日        于:__ (3)衡于虑          衡:____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    出: 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甲】文看,诸葛亮向刘禅举荐大臣的标准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由此引出贯穿全篇的用人思想是什么?(用未选部分的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乙】文中作者认为国家要想长治久安,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乙】选段的作者均提出了治国的策略。 【甲】文第一段强调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请用竖线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横线字词。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 ②行拂乱其所为(   ) ③所以动心忍性(   ) 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 ①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须从两个方面经受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行为上要 。②阅读第二段,国家“死于安乐 ”中的“安乐”具体指 , 。 5、阅读文章第一段,作者用了 论证方法,论述了 道理。6、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B、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D、战则请从 请献十金 2、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理解:居高位、享厚禄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理解: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凭感情办事。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理解:(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理解: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历史事件的。 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4、读了这篇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 当前内容题库

      内蒙古自治区中考真题

    最近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