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

     B、弗敢专也,必分人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C、牺牲玉帛,弗敢也      而山不增,何苦而不平

     D、战则从      献十金

2、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理解:居高位、享厚禄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理解: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凭感情办事。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理解:(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理解: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历史事件的。

     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4、读了这篇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对258人提供帮助

正确答案:1、D2、B 3、C 4、(开放性试题,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能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参考答案: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了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相关问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请用竖线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横线字词。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 ②行拂乱其所为(   ) ③所以动心忍性(   ) 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 ①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须从两个方面经受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行为上要 。②阅读第二段,国家“死于安乐 ”中的“安乐”具体指 , 。 5、阅读文章第一段,作者用了 论证方法,论述了 道理。6、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神、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  遗: (2)试用于昔日        于:__ (3)衡于虑          衡:____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    出: 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甲】文看,诸葛亮向刘禅举荐大臣的标准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由此引出贯穿全篇的用人思想是什么?(用未选部分的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乙】文中作者认为国家要想长治久安,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乙】选段的作者均提出了治国的策略。 【甲】文第一段强调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鄙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蓸刿论战》选自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和文学著作《 》。本文记述了(战役名)是古代一个著名的战例。2.下列各组加划线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公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B.战于长勺 生于忧患C.登轼而望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战则请从 民弗从也3.下列划线词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可以一战B.肉食者鄙C.下视其辙D.牺牲玉帛 4.翻译句子。(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联系我国汶川、玉树地震及西南干旱的实际谈谈党和国家领导人如何做到取信于民的? 答: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 , (朝代)著名田园诗人。2.下列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语。(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4.解释下列文言语句。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果,寻病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下面的古诗,对比这篇文章,回答问题。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从《桃花源记》与《归园田居》对比来看,描写的生活有怎样的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桃花源记》的主题来看,诗人为什么向往诸如《归园田居》那样的生活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页)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②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⑦,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贾谊传》)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老父:指老人。③吊:哀悼,吊唁。④垢(gòu):通“诟”,辱骂。⑤患处之: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⑥意益下:指为人更谦恭。⑦心益小:思想越谨慎小心。 1.下面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一国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粗衣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吾孰与徐公美 C.朝服衣冠 有一老父衣粗衣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吾妻之美我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A.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C.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 D.敬受命,愿闻余教( )3.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4.甲、乙两段所谈的都是“进言纳谏”之事,其中“邹忌”和“老父”的劝说方式有什么不同?二者的成功劝说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 《鱼,我所欲也》孟 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1、下面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B、舍身而取义。 环而攻之而不胜。C、故不为苟得也。 已克,公问其故。D、非独贤才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己乎。2、对下列文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用也——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用呢?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因此凭借这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知道采用。C、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人都有这种本性,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D、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俸禄对我来说为什么那么多呢?3、对这段理解或分析无误的一项是[ ]A、文段以比喻句说理的方法引出论题,然后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于段尾总结出中心论点。B、文中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C、文中“熊掌”比喻生命,“鱼”,比喻道义,说明在人生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D、文段最后一句是说向善之心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有,所以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是做不到“义”的。4、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2)亲戚畔之( ) (3)攻亲戚之所畔( )  2、对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比方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安定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C、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就会很太平。   D、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得道者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3、对文段意思的理解,哪一项是不准确的 [ ]A、本文在分析天时、地利、人和这三项关系时,指明了“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本文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D、本文通过运用对比和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使文章增强了说服力。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此书是___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3)曾益其所不能。( )  (4)入则无法家拂士。( )   (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孟子在选文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  [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7、孟子的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这种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二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选文第三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进行推论的是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______________。  10、《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3)呼尔而与之。( )  (4)万钟于我何加焉!( )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由是则生而不用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之:蹴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C、于:所恶有甚于死者   刻唐贤今人诗书于其上。    D、为: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说说文中画线的句子中的“本心”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 )  (2)公将驰之( )   (3)既克( )   (4)望其旗靡(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限四个字) 4、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战斗的经过(可用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悉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军事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短文《用兵八法》,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追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赶),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阙(让条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勿追(逼迫)。此用兵之法也。    (选自《孙子兵法今译》) (1)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的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在文中找出与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你认为“长勺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当前内容题库

      湖北省模拟题

    最近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