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①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_

 ③而名之不可_____________

 ④莫能肖也_______________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3.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纯以情韵胜      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     辍耕之垄上

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___________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___________ 。

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性。

对258人提供帮助

正确答案:1①树立   ②少   ③说出  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2B 3A4(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5B 6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7洁身自好 高洁(意思接近即可)

相关问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 ⑴不蔓不枝(  ) ⑵陶后鲜有闻(  )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 2.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比较阅读下面的古诗文。【甲】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乙】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结庐在人间(  )  (2)亭亭净植(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     B.飞鸟/相与还  C.晋陶渊明/独爱菊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达志趣和情怀是两文的共同点,甲崇尚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乙追求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B.甲乙两篇都写到菊,甲借菊写出心与自然的亲近,乙用菊衬托莲的高洁正直。  C.甲中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乙中的“牡丹”象征追求高雅生活之人。  D.甲乙两篇体裁不同,特色各异:甲直抒胸臆,挥洒真情;乙托物言志,意蕴深刻。  5.乙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就怕‘认真’二字。”张老师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很有道理。”B.网络技术对艺术传统的冲击不容忽视,对新艺术形式的催生已初露端倪。人们不得不思考,高科技的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C.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溪头荠菜花。”平中见奇,淡里显味,更是一种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D.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情愿过这种生活。
  •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我们班到效外分组活动,你是参加义务劳动小组呢?还是参加社会调查小组。B.“不对,这不是将军家的狗……”巡警深思地说,“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C.程乃珊在“吾家有女初长成”这篇文章里,提到了她女儿爱读的《围城》、《洗澡》等书。D.她看上去只有三、四十岁,与它的实际年龄相去甚远,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B、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等。C、理学家朱熹的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D、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的字。 ①可爱者甚蕃 蕃:__________ ②濯清涟而不妖 濯:________  ③不蔓不枝 枝:____________ ④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__(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可爱者甚蕃_________ (2)亭亭净植___________ (3)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在《马说》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教颐借“莲”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1—5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请广于君(广:扩充)B、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谢:道谢)C、大王加惠(加惠:给予恩惠)D、秦王怫然怒(怫然:盛怒的样子) 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A、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3、翻译下列句子。(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文章第一段,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实际是包藏祸心,以强凌弱?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 (填人名)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唐雎在这次外交事件中的说话技巧给了你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节选自《公羊传》)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2)然后襄公鼓之    鼓: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2)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 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答: 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页)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②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⑦,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贾谊传》)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老父:指老人。③吊:哀悼,吊唁。④垢(gòu):通“诟”,辱骂。⑤患处之: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⑥意益下:指为人更谦恭。⑦心益小:思想越谨慎小心。 1.下面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一国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粗衣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吾孰与徐公美 C.朝服衣冠 有一老父衣粗衣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吾妻之美我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A.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C.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 D.敬受命,愿闻余教( )3.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4.甲、乙两段所谈的都是“进言纳谏”之事,其中“邹忌”和“老父”的劝说方式有什么不同?二者的成功劝说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 当前内容题库

      专项题

    最近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