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此书是___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傅说于版筑之间。(           )  

   (2)故天将降大于是人也。(           ) 

   (3)益其所不能。(           ) 

   (4)入则无法家士。(            )  

   (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

   (6)困于心,于虑,而后作。(            )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孟子在选文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  

[     ]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7、孟子的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这种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二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第三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进行推论的是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______________。  

10、《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258人提供帮助

正确答案:1、儒2、(1)任用,选拔。(2)责任,使命。(3)通“增”,增加。  (4)通“弼”,辅佐。(5)了解。(6)通“横”,梗塞,不顺。3、D4、(1)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经受贫困(之苦)。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才能有所作为。5、人的成才离不开主观的努力。6、AD7、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五句,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有气势;且句式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的长句搭配,全段句式富有变化,读来有节奏感。8、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9、治理国家10、从“痛苦和磨炼可以造就人才”这方面来回答。11、要从磨炼意志;知错就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回答。

相关问题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2)亲戚畔之( ) (3)攻亲戚之所畔( )  2、对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比方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安定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C、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就会很太平。   D、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得道者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3、对文段意思的理解,哪一项是不准确的 [ ]A、本文在分析天时、地利、人和这三项关系时,指明了“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本文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D、本文通过运用对比和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使文章增强了说服力。
  • 《鱼,我所欲也》孟 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1、下面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B、舍身而取义。 环而攻之而不胜。C、故不为苟得也。 已克,公问其故。D、非独贤才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己乎。2、对下列文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用也——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用呢?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因此凭借这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知道采用。C、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人都有这种本性,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D、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俸禄对我来说为什么那么多呢?3、对这段理解或分析无误的一项是[ ]A、文段以比喻句说理的方法引出论题,然后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于段尾总结出中心论点。B、文中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C、文中“熊掌”比喻生命,“鱼”,比喻道义,说明在人生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D、文段最后一句是说向善之心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有,所以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是做不到“义”的。4、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B、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D、战则请从 请献十金 2、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理解:居高位、享厚禄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理解: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凭感情办事。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理解:(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理解: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历史事件的。 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4、读了这篇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请用竖线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横线字词。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 ②行拂乱其所为(   ) ③所以动心忍性(   ) 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 ①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须从两个方面经受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行为上要 。②阅读第二段,国家“死于安乐 ”中的“安乐”具体指 , 。 5、阅读文章第一段,作者用了 论证方法,论述了 道理。6、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神、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  遗: (2)试用于昔日        于:__ (3)衡于虑          衡:____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    出: 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甲】文看,诸葛亮向刘禅举荐大臣的标准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由此引出贯穿全篇的用人思想是什么?(用未选部分的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乙】文中作者认为国家要想长治久安,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乙】选段的作者均提出了治国的策略。 【甲】文第一段强调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3)呼尔而与之。( )  (4)万钟于我何加焉!( )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由是则生而不用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之:蹴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C、于:所恶有甚于死者   刻唐贤今人诗书于其上。    D、为: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说说文中画线的句子中的“本心”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 )  (2)公将驰之( )   (3)既克( )   (4)望其旗靡(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限四个字) 4、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战斗的经过(可用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悉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军事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短文《用兵八法》,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追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赶),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阙(让条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勿追(逼迫)。此用兵之法也。    (选自《孙子兵法今译》) (1)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的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在文中找出与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你认为“长勺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闲话膏方周端①膏方,又称膏滋、煎膏,是一种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加蜂蜜等制成的半流体状剂型。膏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为基础,强身与疗疾相结合,疗效明显,服用方便的中医特种保健品,乃我国传统医药学之瑰宝。②膏方有着悠久历史。我国现存最早医方书——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考古发现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膏方的记载,如肪膏、脂膏、彘膏等,所治病症多为外伤。战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中保存11个方,其中包括2个膏方。③唐宋时期,朝廷开始重视并组织编写医方药书,使中医膏方的加工和应用逐渐发展。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的膏方制剂有水煎去渣,取汁,浓缩及内服的特征。明清时期,中医膏方上至宫廷御用下至民间,纷纷用于滋补养生,促进膏方完善成熟,表现为膏方的命名正规、制作规范,数量大大增加,临床应用更加广泛。④近代,。如《张聿青医案》非常强调要针对病人的体质与病因,因人、因病而施,这种观点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又如《丁甘仁医案》中列举了大量使用膏方的案例,几乎每个案例都有对服用膏方者的具体体质和病因的分析,配方也更加复杂和细致。⑤膏方的作用涵盖补虚和疗疾两方面。其药物组方有别于单纯“强身健体”的方法,也有别于一般“补品”,强调根据个体差异立法组方,合理配伍扶正药与祛邪药之间的比例和轻重,讲究“固本清源,攻守适宜”,“阴平阳秘,以衡为补”,达到“治未病”的效果。⑥进入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要求增加;而生活压力过大、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缺少运动等,使亚健康状态者增多。疾病谱改变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这些因素让膏方在现代获得更广泛的应用与发展。⑦目前,开展膏方工作的医院越来越多,各地膏方节、膏方论坛开展得有声有色,膏方培训班举办越来越好,出版膏方专著越来越多。现代膏方发展速度惊人,尤其在南方地区,膏方为广大患者的接受程度较高,如江苏、上海等地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2011年上海使用膏方近30万料。⑧膏方在增强人民体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国内膏方市场一哄而上的现象令人担忧。有些医院为了谋求经济利益,一味追求膏方数量及门诊量,不惜牺牲膏方质量。⑨此外,目前膏方开方医师水平参差不齐,各地各级部门专家培训不到位,能开好膏方的专家明显不足。而膏方的生产也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以至膏方的生产良莠不齐,一些专家甚至表示,现在膏方的合格率不会超过50%。⑩为使膏方健康有序发展,要□□制定出《膏方应用规范》、《膏方生产监督规范》等一系列标准。各地区应□□建立医院及开膏方的医生准入制度,建立加工单位准入制,□□加强膏方生产各环节监督,□□开展专家培训,对开方医生规范考核。(摘自文汇报 有删改)小题1:根据第①段内容,膏方的制作方法是:。(3分)小题2:第④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根据此段内容,横线上填写的句子应该是下面的第句,理由是。(5分)(1)膏方的配方更加复杂而细致(2)膏方的配方更注重针对性小题3:第⑧段中划线词“有些”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小题4:第⑩段四处□□中依次应该填入的词语是(3分) A.尽快逐步严格广泛 B.严格尽快全面逐步 C.立即全面尽快广泛 D.严格全面逐步尽快 小题5:文章第②-⑨段依次介绍了膏方的历史、和。(6分)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2分)你被核辐射过吗?  ⑴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千世界中所有物质形态,都离不开原子内部微小粒子的相互作用,这些作用有两种极端的情况:核聚变与核裂变,也就是原子核聚合在一起形成新核或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新核。每伴随微小粒子的相互作用,都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转化。宇宙,就是在无尽的微粒运动中,走向新生或者毁灭。 ⑵ 核辐射是一种能量,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能量状态向另一种结构或能量状态转变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或电磁波,能产生核辐射的物质被称为放射性物质。 ⑶科学家们说,宇宙间放射性物质有很多,但所产生的核辐射对于人类而言危害都不太大。 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造成伤亡。⑷太阳的光和热,就是最常见的核辐射,这个辐射是太阳恒星的内部由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核聚变时产生的能量,而且,大部分“厉害”的太阳辐射都被大气层过滤掉了,被我们大多数人所接触到的辐射,也早就参与了人类进化的过程,成为了人类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⑸人类在把核辐射用于做武器或发电之前,早就开始利用它们改进人类的生活。 ⑹核辐射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有近百年历史了。现在,全世界每年50%以上的放射性核元素并不是被做成了核武器,而是进入了医院的放射科,X射线照相、CT、放射性核素诊断等,都是利用放射性核元素来诊疗疾病的。放射性诊疗对人体有没有伤害?科学家们说,一切都控制在人体可接受的范围内。⑺我们每天接触的食品,早就被核辐射过了。 ⑻食品辐照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运用x射线、γ射线或高速电子束等电离辐射产生的高能射线对食品进行加工处理,达到杀虫、杀菌、抑制生理过程、保鲜的目的。目前,全世界500多种辐照食品已在53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批准,包括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开始了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每年的辐照加工量在30万吨以上。 ⑼从1958年起,中国就开展了辐照土豆、洋葱、大蒜、蘑菇等蔬菜、水果、鲜猪肉、牛羊肉、鸡鸭肉及其制品,水产、鲜蛋、酒和中成药、中药材等的实验研究。目前,我国批准的适宜辐照的食品已达6大类57种,几乎涵盖了在超市里能找到的所有种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辐照食品的累计数量已近60万吨。 ⑽大家最熟悉的辐照食品是大蒜、土豆和洋葱,这三种食品在收获后生命活动并没有终止,代谢活动仍然在进行,仍然会发芽、长根。而如果将收获后的大蒜、洋葱或土豆用很低剂量的钴-60γ射线照一下,就可以抑制芽细胞的发育、抑制长根。现在市场上不发芽不失水的“激光蒜”,就是利用核射线辐照处理后贮藏的大蒜。辐照处理后还可使香蕉、苹果、芒果、草莓等水果延缓成熟,像苹果、梨辐照后甚至可以保存8个月而色香味完全不变。 ⑾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2003年正式宣布:“辐照是一种处理食物的物理加工过程,如同用加热和冷冻保藏食品一样。”这个结论使辐照食品的安全性有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⑿科学家不仅在果实成熟后打核辐射的主意,在种子阶段,核辐射技术就已经捷足先登了。核辐射在育种方面利用的是它能诱发基因突变,突变成功的概率比自然界自发的突变高出1000倍。现在全世界利用辐射育种培育出的新品种已经超过2000种,播种面积达几十万公顷,我国用辐射育种培育的作物新品种有620多个,数量、种植面积和经济效益都排世界第一。上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家利用γ射线和电子束诱变,就培育出“鲁棉一号”、“原丰早”水稻、“铁丰18”大豆”,还分别得了国家发明一等奖。 ⒀科学家近年来热衷航天育种:让种子坐上航天飞机,利用太空中的强磁场、微重力、强宇宙射线辐射以及高真空等综合物理因素,让种子的遗传基因发生诱发突变。等返回式卫星或飞船把种子带回来后,科学家们再培育和筛选,已经培育出了水稻、小麦、油菜、大豆、棉花等多个新品种。 ⒁尽管科学家们沾沾自喜,但太空物种遭到了公众的质疑。 ⒂核辐射对于生命世界而言,可说是一种催化剂、一种推动力,它既有功于这个多样性丰富的大千世界,又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功过相较,是非难断。⒃但可以肯定的是,为了满足人类无休止的欲望,被“滥用”的核辐射无疑变成了魔鬼(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4期 撰文/喜见,有删改)小题1:本文以“你被核辐射过吗?”为题好不好?请简述理由。(3分)小题2:从文中看,人类利用核辐射改进自身生活的举措及目的有:①;②;③。(6分)小题3:⑴第⑷段采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3分) ⑵第⒃段中“滥用”一词加引号,是用来表示。(A.引用 B.特殊含义 C.着重指出)理由是(3分)小题4:对选文内容理解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核辐射是一种能量,能产生核辐射的物质被称为放射性物质。 B.目前,全世界每年有超过50%的放射性核元素进入医院的放射科来诊疗疾病的。 C.现在全世界利用辐射育种培育出的新品种已达2000种,播种面积超几十万公顷。 D.核辐射对于生命世界而言,功过相较,是非难断。 小题5:【相关链接】1986年,前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造成30人当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据传,上世纪90年代,一支9人科学考察小组进入切尔诺贝利时,曾遭遇一群巨鼠袭击,只有一人生还,最后当局集结大量军队、轻重型武器,将所有能发现的巨鼠群消灭,传闻中出现的巨鼠就被称为“切尔诺贝利巨鼠”。请问:这个传闻有一定可信度吗?请用文中获得的相关信息加以分析说明。(4分)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1分)钓鱼诸岛①钓鱼诸岛由11个无人岛组成,包括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等。钓鱼诸岛位于台湾省东北,,总面积约5平方千米,岛屿周围的海域面积约17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五个台湾本岛面积。钓鱼岛本岛东西长3.5千米,南北宽1.5千米,周长13.7千米,面积约为3.8平方千米,是钓鱼诸岛中最大者。②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biàn的主权,这是有充分的历史依据的。③据历史记载,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镇守福建的将领汪大猷在澎湖建立军营,遣将分屯各岛,那时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含钓鱼岛)在军事上隶属澎湖统辖,行政上则由福建泉州晋江管理。元代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漳派杨载出使琉球,诏告即位建元,并册封察度琉球王,而钓鱼岛就位于中国大陆与琉球之间,是册封使赴琉球必经之地。明嘉靖年间,钓鱼岛和黄尾屿就已被确认不属于琉球。清初编绘的《皇朝一统舆图》上就已经用中文地名标出了钓鱼屿、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④据我国科学家1982年估计,钓鱼诸岛周围海域的石油储量约30~70亿吨。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蕴藏有大量石油,还有其他丰富的资源。⑤这里是我国东海靖鱼场。太平洋黑潮流经这里,带来了大批鱼群,所以自古以来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就在这一带捕鱼。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有一条宽达l000多米的“蛇岛海峡”,风平浪静,成为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在这个海峡港湾中,还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靠此渔区生存。⑥钓鱼岛本岛基岩裸露,尖峰突起,土层基薄,淡水缺乏。山茶、棕榈、马齿苋随处可见,仙人掌遍地丛生。这些植物显然为了适应海上强风的自然环境,都长得又矮又粗壮,其中很多便是名贵药材。有一种叫海芙蓉的海草,生长在沿岸的岩石缝中,是防治风湿症和高血压的良药。我国沿海采药者有不少人祖辈就在钓鱼诸岛采摘中草药。⑦位于钓鱼岛东北的黄尾屿,陡岩峭壁,屹立于海中,成千上万的海鸟栖居在这里,每年4-5月间,成群的海鸟几乎遮住了黄尾屿的天空。海鸟在黄尾屿产卵,数量极为惊人。黄尾屿因鸟多,又称为“鸟岛”。⑧北小岛和南小岛孤悬于海中,与钓鱼岛组成一个天然的“蛇岛海峡”。北小岛以鸟多著名,南小岛则以蛇多著称,因为蛇多,又称为“蛇岛”。从远处海面望去,平坦的沙滩,绵延100余米,与另一处高达300米的陡峭山坡相接,组成一个气势雄伟、景色壮丽、山海相映的地貌景观。小题1:看拼音写汉字。(2分)无可争biàn小题2:第③段采用(说明顺序),说明了。(4分)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资源,可以概括为、、以及鸟类、蛇类等物种资源。(6分)小题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3分) A.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一向是我国渔民捕鱼作业、采药和避风的场所。 B.钓鱼岛本岛基岩裸露,尖峰突起,土壤肥沃,淡水缺乏。 C.黄尾屿和北小岛因鸟多,故都称为“鸟岛”。 D.钓鱼岛呈现出气势雄伟、景色壮丽、山海相映的地貌景观。 小题5:参照图表信息,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钓鱼诸岛的地理位置,填在第①段的横线处。(6分)
  • 当前内容题库

      专项题

    最近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