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分析该表,回答问题:(10分)

某地各类项目

1956年

1975年

森林覆盖率

30%

8%

耕地面积

3.3万公顷

4.7万公顷

近三年平均降水量

850mm

680mm

近三年平均气温年较差

23℃

30℃

河流含沙量

2%

12%

当年水旱灾害次数

0

3

粮食总产量

1.0亿

0.875亿

(1)该地耕地面积扩大,而粮食总产量却降低,其原因是                      

(2)该地水旱灾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3)根据上表,结合地理知识,把①土壤肥力下降;②暴雨增多;③进一步毁林开荒;

④洪水灾害增多四项填入图中适当空格,使之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对258人提供帮助

正确答案:(1)由于毁林开荒,导致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加重;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单产减少,因此粮食总产量降低。  (2)森林减少、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 (3)A--②   B---①    C--④     D---③

本题考查区域环境的综合分析和资料分析运用能力。(1)耕地面积扩大,但粮食总量下降,故反映单产下降,主要从当地环境恶化的角度分析。(2)结合表格信息,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故水旱灾害多发。(3)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各项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关问题

  • 读图回答问题。小题1: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D.由于有水源,以井为中心的地区农牧业活动较多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小题2: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是 A.地表反射率下降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C.土壤盐碱度升高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 读我国西北地区某河流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示意图,完成问题。小题1:从图中推断出该流域可能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大气污染 D.生物多样性锐减 小题2:对比该地2000—2010年和1985—2000年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景观的多样性没有变化 B.应制定生态补偿政策C.城镇面积增长幅度最大 D.河流流量增大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分)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在我国的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1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植被是和荒漠。(2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 该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印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1分)(1)Rl和R2两河的主要补给是_______,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2)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3)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会使得土地。(4)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2分)(5)大量引Rl、B2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3分)(6)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2分)
  • 三平原位于东北平原东北部,是由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江冲积形成的沼泽平原。三江平原的开发,经历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从“北大仓”又回到“北大荒”两个迥然不同的发展阶段。(8分)(1)开垦三江平原的荒地,首先采取的措施是(1分) A.引入灌溉水源 B.增加土壤肥力 C.平整土地 D.排水 (2)2000年国家决定停止对“北大荒”沼泽地的开垦,并建立自然保护区。简述保护沼泽地的重要意义。(3分)(3)停止开垦“北大荒”后,耕地不再增加,发展农业的出路何在?(4分)
  •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能源工业是山西的重要支柱产业。回答22、23题:小题1:能源工业作为山西的支柱产业,对山西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有()①调整全省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供给充裕可靠的能源,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③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村人口向外省流动④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环境质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小题2:不合理的采矿对山西的环境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包括()A.降水减少 B.气温升高C.废渣占据农田 D.地面崎岖,地下水位升高
  • 关于山西省能源基地露天采矿区生态建设的理想组合是A.农业经营—复垦—采矿—回填—筑坝 B.筑坝—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C.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筑坝 D.筑坝—采矿—复垦—农业经营—回填
  • 从环境角度分析,发展风电A.可以缓解温室效应 B.可以获得较大的投资回报C.能够减轻大气污染 D.能够实现能源的多样化
  • 下面左图为我国及周边地区局部区域示意图,为加快能源开发、保证能源安全,目前,我国正在乙所在地区启动“煤变油”工程。右图为“煤变油”工艺流程图,读图完成3~5题。小题1:3.关于左图中甲、乙、丙、丁阴影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A.丁地区过度放牧和耕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B.甲地区大量使用煤炭导致酸雨危害严重 C.丙地区开垦后的土壤受雨水冲刷导致土壤肥力严重下降 D.乙地区为出口木材而大量砍伐森林导致环境恶化 小题2:在乙地区启动“煤变油”工程的主要理由是(  ) A.区域内石油资源十分短缺 B.区域内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C.区域内科技力量雄厚 D.区域内交通运输便利 小题3:从右图可以看出,乙地区“煤变油”工程实施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工艺流程复杂 B.环境污染严重 C.水资源短缺 D.消费市场狭小
  • 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区域内的重庆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图为重庆市1999~2008年主要能源消费量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图。(1)判断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单位GDP能耗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2)指出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结合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优势,说明该市今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方向。(4分)
  • 当前内容题库

      不详

    最近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