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因为我们的太阳系只有40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的历史了。可以推想,在那些比太阳系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这些生物的智慧也许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他们看我们,也许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即使我们中间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

  ②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拙。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体细胞尽管更替许多次,但这种秩序并不会改变。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像。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各种物质以至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要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③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人是自然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其高级之处就在于他会思维、能够理解、有自我意识。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宇宙(或者说自然)借我的眼睛来观看她自己,借我的嘴来表达她自己,说出她亿万年来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所以,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因此,人对大自然的种种误解,也许是自然对她自己的误解吧。

  ④这样看来,我就只是宇宙机体上的一个部分,一个器官,就如同大脑是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一样,人与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我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吧。

1、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肯定地认为:“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划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段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是相开见绌”的,请从下面的选项选择正确的答案(  )。

A、摆事实

B、讲道理

C、对比

D、比喻

4、如何理解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①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体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的论述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长期以来,人们总以自然的主人自居,而本文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要说明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258人提供帮助

正确答案:1、因为太阳系只有40多亿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有200亿年的历史了。从此作者推断了这个结论。2、因为这些事物虽微小却结构精巧,富有特性,是大自然的杰作。3、A、C4、①这是作者的推测,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②其深意表现在宇宙通过人类来认识自己,表达自己。5、告诉我们要象爱护我们自己身体一样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6、赞同,从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的角度来认识。或不赞同从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角度来认识。

相关问题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生活就是99个回合最近读到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最新回忆录”,这位总统因“水门事件”而下台,但他在回忆录中却以坦然的态度回顾了“水门丑闻”。其中有位先生曾在他辞职之后给了他这样一句忠告:  “不管你是否被打倒,还是快要支持不住了,请你时时刻刻不要忘记,生活就是99个回合。”  据说这一段话使尼克松下决心在数年后又投身公众舞台。  生活就是99个回合!因为——  生活就是不断地面对新的挑战。当你一帆风顺、势如破竹的时候,切勿得意,切勿大意,几个回合的胜利并不可靠,生活还有90多场考验。  生活,就要面对失败和挫折。当你一蹶不振、悲观丧气的时候,切勿自暴自弃,几个回合的碰壁又算得了什么,后边还有90多个机会。  生活,就要正视错误与过失。当你后悔莫及、情绪低落之时,切勿钻牛角尖,切勿背包袱,一失足又何必成千古恨,前路还有90多个山峰!  天才作曲家贝多芬在他26岁那个就耳聋了,“耳朵日夜作响,内脏也受剧烈痛楚的折磨,听觉越来越衰”。在这肉体的痛苦之上,又加上失恋的摧残,使他几乎已到了颠蹶的关头。然而,贝多芬还是顽强地活了31年,而他的许多作品都是耳聋后写成的。这靠他的坚强的意志与信念。请看他当时的内心独白:“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贝多芬没有在头几个回合就心身崩溃,他坚持要把“人生活上千百次”,他赢了那90多个重大回合。  我们再来看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是一个12岁的法国儿童巴卡,他在游戏时发现了一颗二次大战时留下的地雷,结果地雷爆炸,这孩子双目失明。小小过失也许就毁了他的一生。然而,不!31年过去,这信“盲人”却成了轰动欧洲的摄影家。尽管他看不到自己所拍的照片,他却能靠声音对焦来拍出一些获奖的作品,尤其擅长拍姿势优美及轻松的照片。原来,他从小就喜爱拍照,决心成为一个摄影家。一个大的挫折(对其他人来说也许是毁灭性的)并未粉碎他的梦想。  “两眼瞎了并不是说我必须放弃摄影,事实上,在暗房工作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区别。”巴卡又奋起投身那90多个回合,他经历了常人想象不到的种种困难,甚至失败。但他毕竟还是使自己的夙愿获得成功。  99个回合,当然不可能百战不殆,有失败,有挫折,有错误,有过失,并不奇怪,而且这失败、挫折、错误、过失,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组合元素。只要善于品味,酸甜苦辣麻,皆可入宴席!歌德曾吟叹道:“痛苦留给你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人生重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99个回合又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人们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它、吸取它、批判它。对人生的重大回合,关键时刻,认真总结,反复解剖,将会给自己、给历史留下宝贵的启示。1、为什么说“生活就是99个回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贝多芬”和“巴卡”的事例,似乎有重复之嫌,你认为能否删除其中一例?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中“美”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精段精析。  然而还有这样一种工场——动者在这个工场中是如此自在,终其一生,他们就在那里工作,每天都能得到增益。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变老了。的确,对于他们,只需要不多的知识和经验就够了。然而还是有许多他们做得最好的事情,是他们了解最深、见得最多的。在这个工场里生活变了形,变得美好,过得舒适。因而那开始工作的人知道他们是否能成为熟练的大师只能依靠自己。一个大师知道,经过若干年之后,在钻研和精通技艺上停滞不前是最愚蠢的。他们告诉自己:一种经验(无论那可能是多么痛苦的经验),一个微不足道的观察,一次彻底的调查,欢乐和忧伤,失败和胜利,以及梦想、臆测、幻想,无不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给他们的工作带来益处。因而随着年事渐长,他们的工作也更重要更丰富。他们依靠天赋的才能,用冷静的头脑信任自己的才能,相信它会使他们走上正路,因为天赋的才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相信在工场中,他们能够做出有益的事情。  他们的工场不大,但对他们来说已够大了。它的空间已足以使他们在其中创造形象和表达思想。他们是够忙碌的,因而没有时间去察看放在角落里的计时沙漏计,沙子总是在那儿向下漏着。当一些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他是知道的,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1.选文第1段集中论述了什么内容?2.如何理解“工场”和“工厂”的区别?3.作者说“经过若干年之后,在钻研和精通技艺上停滞不前是最愚蠢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由此可推知,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4.作者描述这些劳动者,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
  •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科学不怕挑战沈致远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1~5题。大国的随想单之蔷从人类历史看,要成为大国者,空间上要有独特之处。一般而言,要有地理屏障的保护,比如中国,东面有浩瀚无比的太平洋作为屏障,西面有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卫护,因此中国的文化能够一直绵延下来。还有,大国一般应该出现在大陆的边缘地带,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四面受敌,赢得发展的时间,比如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在大陆的中间地带,很难出现大国,这些地方只能是大国轮番表演的舞台,是大国的通道。像英国的经历,更说明边缘地带是大国的摇篮,当来自东方的武力横扫欧亚大陆时,英国这个岛国可以躲过劫难,而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国家是用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是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区域,但这只是国家的形式,并不是国家的本质,真正的国家是指边界之内的国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即“国家意识”,也就是大家都在内心深处认为我是“某国人”。我们中华民族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了稳固的“国家意识”,所以后来我们虽然有过多次被征服、被占领的历史,但最后的结果总是征服者被同化。相反,一些帝国成也倏忽,败也倏忽,其原因就是扩张和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国家认同”形成的速度。  大国除了这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而后者决定前者。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键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的优势。  但知何成为大国,从历史看,有一条规律,就是凡与大国直接对抗的,很难成为大国,反而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经采取与大国对抗的策略,这被证明很不成功,后来邓小平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实际上就是跟随战略,反而获得了成功。跟随很重要的一个含义是学习,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发明,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但由于善于学习应用,日本目前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假使中国成为大国了,那么中国的行为与以往西方大国的所为会有什么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  这在对大国的理解中可见端倪。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认为:大国就是能保卫自己,能对付任何国家的国家。  有意思的是,中国学者关于大国的标准,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北京大学张祥龙教授特别强调大国的文化感召力;学者盛洪也反对实力崇拜,强调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将结束战国——帝国——战国这种国际关系模式,出现一种后帝国时代,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有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预示着中国文化的非强权的发展趋势。也许西方的大国概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三方面对大国进行“随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阐述的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从文中找出作者认为秦朝短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中加粗的“这一切”指代哪些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具体说说作者认为未来大国应有怎样的姿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⑴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⑶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⑷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⑸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⑹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⑺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⑻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⑼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⑽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⑾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⑿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⒀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选文一、二两段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每件不超过8个字)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句话表明了闻一多先生的精神。(用一成语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部分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这部分中的“说”和“做”揭示了闻先生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另一种珍爱乔叶①曾读过一篇小说《绿墨水》,讲一位慈父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生活而借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匿名求爱信的故事。感动之余我忽然想到人真是太脆弱了,似乎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如果有一天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去关怀你爱护你倾听你鼓励你——人生中必定会有这样的时刻,那时你怎么办呢?  ②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③我同样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我不止一次为她扼腕叹息——她在“文革”初期自杀了。我知道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爱——爱到了溺爱的程度。音乐使她飘逸空灵清丽秀美,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的时候,她便毁了自己。  ④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⑤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伴随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浇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⑥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华的时候,在我们独立支撑着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⑦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⑧学会爱自己。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⑨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1、题目“另一种珍爱”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认为第③段的论据有些多余,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为什么说“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让信念点亮生命①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顶的梁柱;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小鸟,那信念就是那有力的翅膀。  ②信念,让人拥有前进的动力。艾森·豪威尔年幼时与母亲玩牌,几次发到手中的牌都很烂,以至于老是输。于是,他就抱怨牌不好,母亲却抚摸着他的头说:“人的生活就像玩牌一样,发牌的是上帝,权利不在你,无论拿到怎样的牌,都应尽力地打好它。”这句话给艾森·豪威尔很大的启示,以后每逢遇到困难和棘手的事情,他都燃起一种信念:不管事情有多困难,我都要竭尽全力做到最好。这种信念是他一步一步迈向成功殿堂的动力,终于成就他成为美国第34人总统。  ③信念给人不屈的力量。林肯被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可有谁真正的了解他那坎坷的一生呢?他七岁时,全家被赶出住宅,开始居无定所的生活;长大后,创业多次失败,竞选参议员也多次被除名……他一生经历十五次重大挫败,但他从未被命运打败,跌到了再爬起来,这种不屈的信念让他有了无穷的力量,最终成就了生命的辉煌。  ④信念助人在苦难中成才。作家丁玲说过,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苦难都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是啊,信念是战胜苦难的利剑,信念又是一位高明的老师,让你在苦难中茁壮成长。  ⑤信念哺育心灵,绚丽人生,滋润着成功的花朵。它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助人成才。愿每个人都用信念点亮自己的人生,乘着信念的翅膀飞向理想的彼岸。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为证明中心论点,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2.仿照第①段话的句式,续写一个句子。如果说生命是________________,那么信念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给文章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文中画线句子,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善待挫折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1、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作具体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画线句子“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一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⑤段加粗的“绊脚石”和“垫脚石”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答:绊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垫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从积累说起①宋代大诗人梅尧臣,满腥经纶,出口成诗。很多人对他横溢的才华感到惊讶,便留心观察他的“秘诀”。后来发现他无论走路,吃饭,还是游玩,手里常常拿着一支笔,时而在一张纸条上写几下,而后就把小纸条装进一个布口袋中。待到有人打开那个布口袋时,发现里面写的全是一联、半联的诗句,从这可以看出梅尧臣的秘诀就在于“积累”。  ②古今中外,大多在事业上有建树的人,都善于积累。  ③元末明初,陶宗仪在教学之暇将自己的教学心得刻于叶上,放于瓮中。久而久之,积少成多,他将叶上的文字摘抄整理,完成了长达三十卷的《辍耕录》。  ④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为从事文艺创作,总是随身带笔记本将所接触的传说、故事、民歌、谚语及各地风土人情摘抄下来,使其底蕴丰厚。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贾兰坡很注意收集资料。文革初期,他辛苦收集的资料却被毁弃一空。l969年,他又开始重新收集,善于积累使他攀上了科学的高峰。俄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将一生精力用于科学,他是在书桌上逝世的,临死时仍握笔摘抄,他以勤奋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何为天才?终生努力,便成天才。只有积累者迈着坚定不移的脚步,才能沭浴到胜利的光辉。  ⑤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骐骥千里,非一跃之功。要著书立说.就必须研究、积累,就必须研究古人和现代人的思想、学说、观点、经验。总之,要成就事业,就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  ⑥鲁迅说过,无论什么人,如果不断地积累材料,积上十年,终可成一学者。但积累不是来者不拒的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是吹毛求疵到鸡蛋里去挑骨头,积累需要眼光,需要判断,然后才能投沙拣金,去粗取精.从而真正学会积累。  ⑦积累靠勤,靠恒。积累能够补拙救愚,能够抑傲挫躁,只有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了,你才会领悟到积累的真谛。一呜惊人的人,肯定是默默无闻了相当长的时间;豁然开朗的境界。必须经过一段昏暗狭窄的路程,这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积累。积累的昨天叫立足,积累的今天叫进取,积累的明天叫成功。  ⑧让我们懂得积累吧!要知道滔滔大海来源于雪山的一滴滴水珠,茫茫林海出自一根根小苗,高高大厦起点于一块块砖瓦,生活因积累而精彩。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⑥段划线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⑧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积累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你尝到过积累的甜头吗?请结合亲身经历谈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率真孔子张期鹏我的思绪在漫长的时间隧道里穿梭,眼前的场景在变换,仿佛又回到了2500多年前的某一天。那一天,孔子把他的弟子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召集到身边,让他们尽情地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子路说完,他只是微笑了一下;冉有和公西华说完,他没有表示任何意见,但似乎皱起了眉头。轮到曾点了,他在老师的鼓励下轻声说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这一段轻声的描绘,引来了孔子高声的感叹和赞许:“吾与点也!”  “只有曾点的说法符合我的心愿啊!”孔子的感叹和赞许,至今依然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扉。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把他打扮成一个不苟言笑、循规蹈矩,而且一开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闭口就是“仁”“礼”“忠恕”“孝悌”之类的“至圣先师”,殊不知他始终怀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童心童趣。岂止是童心童趣啊,暮春时节,穿着新做的春服,五六个朋友一道,带着六七个孩子,在沂河里畅快地沐浴,在求雨台上迎接浩荡的春风,然后一路唱着悠扬的歌曲回去,难道不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吗?  这是一个多么可爱、多么率真的孔子!  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自然始终怀有强烈的政治热情、政治抱负和政治追求;但作为一个“士”,他更有知识分子思想纯洁和崇高的一面,不会为了某种政治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他30多岁的时候,因为对鲁国“三桓”的骄横跋扈不满,来到了齐国。他对齐景公讲了一番治国安邦的道理,齐景公好像很乐意接受。但他似乎又太直率了,他敏锐地看到齐国最大的危机是宫廷的奢侈,并且坦率地指出了这一点,引起了景公的极大不满。他冷冷地对孔子说:“我已经老了,也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了。以您的才能,在我这里实在太委屈了。”对于这样的逐客令,《论语》中没有记载孔子的反应,只是说了一句“孔子行”。但就是这样一句“孔子行”,使我看到了他面对景公的凛然的表情。以孔子的温文尔雅,他不会怒斥一个自己认为不值得怒斥的人,他当时一定是“色勃如也”,一脸严肃地转身离去;“趋进,翼如也”,脚步越走越快,像鸟儿舒展开了自己的翅膀。这就是有着率真个性、独立人格的孔子啊!  我同时隐约地感到,孔子作为一个凡人,内心也有着复杂的情感,思想深处也有着复杂的矛盾,有时甚至会陷入一种痛苦的矛盾斗争之中。特别是在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心里真比黄连还苦。在他快50岁的那一年,眼看着壮志难酬,内心的急切终于表现在了一次差一点儿成为现实的冒险行动上。那一年,鲁国“三桓”之一季桓子的一个家臣发动叛乱,占据了鲁国的费城,并想以此来对抗鲁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威,他特意邀请孔子参加自己的反叛行动,这一次孔子真的沉不住气了,竟然想去参加叛军。子路急切地来劝他,他自知理亏,但又为自己无望的前程悲哀,于是理屈词穷地抢白子路:“他们召我去,难道我会白去吗?如果他们是真心用我,我可以帮助他们建设一个我梦想的东周王朝啊!”  孔子当然没有成行,但即使只是这样一种想法,也引起了后人的激烈论争。在他死后2500多年的时间里,不知有多少人为他的这次冒险行为辩解,他们认为“圣人”孔子是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说出这样的话的。但我却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我知道,孔子也是食人间烟火、吃五谷杂粮的,都快50岁了还一事无成,能不着急吗?我在今天可以想象孔子当时那种急切的样子,想象他面红耳赤地训斥子路的情景,不仅没有感到损伤了孔子形象的一分一毫,反而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孔子:太率真、太可爱、太伟大了。大哉孔子! 1.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论述孔子的“率真”的?请简要概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畅谈理想的事例中,你读出了孔子怎样的人生理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写到孔子到齐国劝说齐景公的事例,阐明了什么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011年是孔子诞辰2562周年,届时将举行盛大的庆典,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条宣传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当前内容题库

      同步题

    最近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