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一些民间谚语或成语常蕴涵有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四句民间谚语中对应的物理知识不正确的是

A.“一叶障目”--光的直线传播

B.“四两拨千斤”--杠杆原理

C.“杯水举缸”--一杯水水产生的浮力可以远大于这杯水自身的重力

D.“山顶有泉,煮米不成饭”--山顶气压低,泉水的沸点较高

对258人提供帮助

正确答案:CD

分析:解答此题用到下列知识:

(1)“一叶障目”的形成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判断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3)物体受到的浮力F=ρgV,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所拍开水的重力.

(4)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而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解答:A、“一叶障目”是“叶”挡住了沿直线传来的光,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四两拨千斤是动力臂远远大于阻力臂,动力远远小于阻力,是省力杠杆,符合杠杆原理,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一杯水水产生的浮力等于这杯水自身的重力,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C正确.

D、山顶气压低,水的沸点低,虽然水沸腾,但温度不高,无法把米煮熟,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D正确.

故选CD.

点评:本题是将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谚语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说明了物理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相关问题

  • 如图(1)所示,在一只薄塑料袋中装液体甲(未满),用细线扎紧袋口,用弹簧测力计测得其所受重力为4N;再将这个装甲液体的塑料袋浸入烧杯内的乙液体中,袋内甲液体面与烧杯乙液体面相平,如图5(2)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0N,则甲、乙密度比较(塑料袋质量不计)A.ρ甲>ρ乙B.ρ甲<ρ乙C.ρ甲=ρ乙D.液体密度无法判断
  • 装有一定量水(水的密度为ρ0)的烧杯放在水平桌面上,现将一边长为l的正方体木块放入水中如图甲所示,静止时木块上表面到水面的距离为h1;将一小石块放在木块上,如图乙所示,静止时木块上表面到水面的距离为h2;若将石块系在木块下放入水中,如图丙所示,静止时木块上表面到水面的距离为h3.则下列判断正确的A.石块的质量m=ρ0(h3-h2)l2B.石块的体积V=(h3-h2)l2C.石块的密度D.石块完全浸没水中所受到的浮力F浮=ρ0g(h1-h2)l2
  • 如图,将两个同样形状的长方体分别放入水平与竖直放置在盛水的容器中,则两个长方体所受到的A.上下压强差相等,浮力不等B.上、下压强不等,浮力相等C.上下压强差不等,浮力不等D.上下压力差相等,浮力相等
  • 在下面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减少压强的是A. 用细钢丝切肥皂B. 铁轨铺在枕木上C. 注射器针头做得很尖D. 用刀切苹果
  • 一个小瓶装满水后总质量为60g.若在瓶中装入10g沙粒,再装满水,总质量为65g,则沙粒的密度为A.1g/cm3B.2g/cm3C.3g/cm3D.4g/cm3
  • 如图是考古人员准备入水对“南澳Ⅰ号”实施潜水发掘作业时的情景,请问:潜水员在下潜的过程中,他所受到的海水压强和浮力是怎样变化的?A.压强不变,浮力变大B.压强变大,浮力不变C.压强变小,浮力不变D.压强变小,浮力变小
  • 如图所示,用浮吊(浮在水面工作的起重设备)拔掉打在河底的木桩时,如果用的拉力为F,则浮吊浸入水面以下部分的体积将A.保持不变B.减小C.增大D.增大
  • 一名中学生在游泳池里游泳时受到水对他的浮力大约是A.50牛B.100牛C.500牛D.1000牛
  • 如图所示,一个铁桶重20N,装满水时,水重80N.某人将该铁桶从井底匀速捞到水面之前,若不计绳子的重力,则绳子受到的拉力A.小于20NB.等于100NC.大于20N小于100ND.大于100N
  • 有一个家用的大号保鲜袋,当它被折叠成很小一薄片时,用测力计测出其重为G.在大气压下充入重为G的空气,但未充满,然后封住袋口.现用同一测力计测量保鲜袋充人空气后的总重力,则测力计的读数是A.G-G′B.G+G′C.GD.G′
  • 当前内容题库

    最近入库